鹿 與 中 國 文 化

某天看到这幅照片,有时候常常就想,鹿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联,为什么我对他感觉很好呢?不甚求解今天找到了一篇.

國人用鹿久矣,從古代文化遺址中,如南方之羅家角文化遺址(距今七千年前),及北方之殷墟文化遺址(距今三千年前)中,均發掘出大批鹿骨鹿角及以鹿骨製成之原始工具。先民捕鹿,取其皮肉供衣食所需。《周禮.天官》「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」,其中六獸即包括鹿在內。又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謂「上古之人,夏日葛衣,冬日鹿裘」。據此則,鹿實為古人衣食之主要來源。蓋遠古時代,哺乳類動物中以鹿科種類及數目較多,且該等動物本性馴良,易於捕捉,故鹿類動物在當時已成為人類之主要狩獵對象。

自有文字記載以來,鹿字屢見不鮮。在甲骨文中,所見畋獵時捕獲之動物,最多者為鹿、麋及麑,其次有兕、象及虎等。鹿麋麑均為鹿枓動物。又據楊鍾建〈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〉一文中指出,在十五次發掘古代宮殿基址、墓葬及祭祀坑等所掘出之六千餘件獸骨中,可辨認出哺乳動物凡廿九種,其中能重組為鹿、獐、牛、羊、豬及犬之骨骼者,共有百具以上。可見在殷商時代之食物,今之六畜俱全,然鹿亦佔多數。羅振玉《殷虛書契考釋》一書「卜祭」一項,所舉五三八款卜辭,每款有均用六畜或鹿之記錄,其所及數目有多達百頭者,古代多鹿,可見一斑。商朝紂王築「大三里千尺之鹿台」,可視為古代最大之鹿苑。該台位於今日之河南陽陰縣及河北鉅鹿縣之間。二千年來,其鄰近地區,仍有以鹿命名之地方,如涿鹿、巨鹿、鹿邑及鹿寨等。

《詩小雅.鹿嗚》有「呦呦鹿鳴,食野之苹」之句,又謂「食野之蒿」及「食野之芩」。指出鹿類之主要食料為苹、蒿及芩。此等植物均生長於溪邊,林蔭之處,多為詩人常到之地,故詩人能詳察鹿類之食料。此亦可以說明古代多鹿,鹿類可於有人煙處覓食。又《詩大雅.靈台》有「王在靈囿,麀鹿攸伏,麀鹿濯濯」之句。可知鹿在當時已被馴化,即帝皇苑囿中,亦已有鹿。

《禮記.禮咂酚兄^「龍鳳龜麟謂之四靈」,「麟以為畜,故獸不狘。」狘,驚走也。明謝肇淛《五雜俎》o亦謂「麟之長百獸也以仁」,又謂:「獸莫仁於麟也。」由此可知古人認為麟,是牲畜之守護者。然麟祇為傳說中之動物。《爾雅》無麟字,祇有麔。「麔、麜身牛尾一角。」《說文》謂:「麋、牝鹿也。」《春秋》載:「哀公十四年春,西狩獲麟。」注亦謂:「麟,仁獸也。」

《五雜俎》:「(明)永樂中,曾獲麟,命工圖晝,傳賜大臣,余嘗於一故家得見之,其全身似鹿。」據此,古代所謂麟者,實指鹿類榴動物,故古人以鹿作麟,或以鹿代表麟,作為其所飼養動物中之「仁者」故對鹿類動物,自必另眼相看,有別於六獸六畜。

《神仙傳》所記載之仙家真人,如蘇耽者流,多騎鹿往來,並謂其鹿「過險絕之處皆能超越。」蓋仙家視鹿有異能,非他獸可比。宋人陶穀《清異錄》載:「鹿十年精俊不衰,人稱為角仙。」又《後漢書.西夷傳》謂:「雲南縣有神鹿兩頭,能食毒草。」此即古人認為鹿乃獸中之仙籍矣。

《太公陰符.六韜》謂:「取天下若逐野鹿,而天下共分其肉。」故自漠代起,以鹿喻天下,而《史記》謂:「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,於是高才疾足者先得焉。」《左傳》亦謂:「譬如捕鹿,晉人角之,諸戎犄之,與晉踣之。」蓋春秋時鹿已漸稀非有過人之材,不易得之。於是「中原鹿駭」,「當並驅於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」

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[  ] 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,封面图片来源于 [ 互联网 ] ,本文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和欣赏使用。如有异议,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。

发表留言

读者留言2

  1. 亲,实在不好意思,我在整理代码的时候忘记把自己添加的友荐代码删除,而友荐代码是附带广告的,刚才发现我的广告的计费网址出现了你的地址我才意识到。你可以到post.php文件把代码删除,或者到论坛重新下载主题。

    1. 还要麻烦你来,真对不住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