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 耳机 下的文章

我大约是在六月底将近七月的时候买了一个华强北耳机,仿的AirPods4代,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几代,店子里说的是四代那就是四代吧。买这个仿的airpods倒不是虚荣什么的而是实际需要,因为这一年来我已经陆陆续续的买了三部蓝牙耳机。

第一部sony的第三代降噪豆价格也有点贵1000多,那时候买的是那么多买了之后音效什么的却是没什么问题,一直好的没话说降噪也真的是无话可说,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带着耳朵痛,对于一个经常戴着耳机睡觉的人来说这个是真的无法忍受,另外一个不能忍受的地方就是他的通话实在是太差,差到什么程度呢?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是安静的环境下他的通话质量都差的磕磕绊绊的,嘈杂的时候更不用说。于是果断的脱坑了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今天拍的K450收到,比想象的要小,不太适合电脑上听。

音质一般般,比我买的20块钱的地摊货好一点,还没有那种拳拳到肉的感觉。姑且听几天再看他表现如何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注意:这里讨论的耳机范围不包括顶级发烧级别,只是给初步入门用户的参考。
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了解到耳机对于音质改善的重要作用,无论是接随身听还是声卡,许多人都在研究升级购买高档耳机来体验“HI-FI感觉”,要知道,欧美真正的有钱人都是玩音响的,几十万的大家伙买不起至少要弄个好耳机来享受享受吧!

但越是高档的新耳机越要细心褒,因为震膜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舒张开,紧绷绷的,出来的声音也很令人失望,一般的表现是高音刺耳,中频干涩,低频缺乏细节,要经过一段时间(大约200-400小时)的放音、也就是“褒机”之后才能“逐渐”体会到革命性的变化(注意,是“逐渐”,这个过程很激动人心的,就像《角斗士》电影里的拉塞尔·克劳越来越强壮的性格和身体),相关的介绍在网站和平面媒体上都已经很多,这里要重点说的是一些常见而致命的错误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